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3日09:32  東方早報


陳可辛:內地市場會是華語導演最後的歸宿(圖)

導演陳可辛更看重他的監製身份

  在《投名狀》內地票房超過2億元後,陳可辛除了擁有「2億元導演俱樂部」成員的身份,同時也成為大眾公認的「好導演」,但陳可辛卻堅稱:「我是個好製片人、好監製,多過是個好導演。」當觀眾細數陳可辛的導演作品《雙城故事》、《甜蜜蜜》、《金枝玉葉》、《如果·愛》、《投名狀》時,他會提醒你:「我最早入行是做監製的。」

  2005年才第一次到內地拍電影,陳可辛卻在2008年底就在北京建立了電影工作室「我們製作」。2009年伊始,「我們製作」攜手保利博納成立了「人人電影」公司,宣佈未來三年將拍攝15部電影。陳可辛心裡有筆賬算得很清楚:「內地市場會是華語導演最後的歸宿,而現在是在這個市場起步的最好時機。雖然未來五年,"我們製作"的電影還只是保本,達不到賺錢。」

  談電影起步:

  反武俠,所以要拍「UFO電影」

  1962年出生的陳可辛,對電影的熱愛有一部分來自遺傳。他的父親曾在1950年代到北京進修過電影專業。18歲到美國留學的陳可辛在暑假回香港時得到進入嘉禾電影公司做暑期工的機會,自此一發不可收拾。8歲就隨父母移民泰國的他,1983年為吳宇森以泰國為背景拍攝的槍戰片《英雄無淚》中做泰語翻譯,而後,1986年,陳可辛又出任成龍電影《龍兄虎弟》的製片。

  不過,在陳可辛為自己迄今的「電影人生」劃分的三個階段中,1.起點是與曾志偉等好友一起創辦的UFO公司。「那個時候,我以為我一輩子都會拍UFO的電影。」在當時,貼著UFO標籤的電影,大都是反市場潮流的,卻很對陳可辛的胃口。「當時的潮流就是拍《黃飛鴻》那樣的武俠動作片,但我極度不喜歡,也不會拍。每次看錄影帶,一看到打的鏡頭,我就快進。」

  所謂的UFO電影,在陳可辛的解讀中,就是既非參加電影節的藝術片,也不是純粹討好市場的商業片,「在自己喜好和市場之間找一個平衡。像我監製的陳德森的《晚九朝五》,表面是個情色片,其實在講一代人的價值觀。」

  2.UFO製作的影片都口碑不俗,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還叫好又叫座。而這也直接促成了陳可辛首次「執導」,最開始,我都不敢做導演。」陳可辛「不敢」的理由是,他感覺到自己對老闆的壓力,反抗力特別強。所以,直到他監製的電影賣了錢,有了談判能力,他才開始做導演。「一定要有籌碼才能走這條路!」這是陳可辛的邏輯。

  與很多香港導演一樣,陳可辛也曾走向好萊塢。但《情書》在好萊塢公映卻沒有得到迴響後,陳可辛決定回香港。「現在好萊塢電影加入了很多中國元素,好像開始重視我們的市場。其實是我們自視過高,因為對好萊塢來說,華語市場永遠只是他們票房的零頭。我敢說,未來20年,我們的市場都影響不了好萊塢。」

  談香港特色:「香港電影」連香港人都不看

  從好萊塢回到香港後,陳可辛發現,曾蓬勃一時的香港電影工業沒了。「那是一個亂世。」陳可辛形容,「很多香港導演開始拍合拍片,剪得支離破碎,再進內地。我完全不能接受那樣的做法。內地觀眾遲早是我們的觀眾,他們遲早會發現"受騙"了。」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3.陳可辛開始拍亞洲合拍片。「很麻煩,又是韓語,又是泰語,一個合約都要談幾個月。」但另一方面,陳可辛覺得只有這樣才能做自己喜歡的電影,「做那種反香港傳統的東西,不是為了突破,只是為了喜好。」

  選擇「鬼片」為題材,陳可辛一氣監製了《三更》、《見鬼》等片,但這個題材也不是他喜歡的,「可只有"鬼片"可以跨越東南亞的界限。」有人說陳可辛眼光很獨到,因為《三更》、《見鬼》都賺了錢,《見鬼》還賺得缽滿盆滿,「這不是眼光,是幸運。」陳可辛說,「如果我真的有眼光,《風塵三俠》就該是古裝片,那樣會更賣錢。」陳可辛說他做了很多不符合規則的事,「但我很快樂!如果讓我做不喜歡的電影,倒不如去買股票,做電影要花太多的精力,真的是划不來。」

  用《見鬼》賺的錢,陳可辛繼續監製他喜歡的電影《金雞》。「那個我知道一定賠錢,因為只有香港人看。香港只有700萬人口,這個市場連2000萬港元投資的電影都消化不了。」結果確如陳可辛所料。一邊以監製的眼光負責地看市場,但他對電影的執拗,又讓他不斷為喜好做事。

  陳可辛曾多次表達對《金雞》的好感,他認為如此純正「香港特色電影」應該更多,而不是消失,但他又反問了一句:「香港特色的電影到底是拍給多少人看的?連香港人都不看了……很多人一直在責怪說,香港特色的電影沒有了,這不僅是我們的問題,說的人一樣有責任。你們用你們的票房和你們花錢的走向告訴我,(香港特色的電影)有必要繼續拍下去麼?」陳可辛的困擾不無道理,縱觀2008年,被認為有香港特色的影片《證人》、《文雀》等,在內地的票房都不盡如人意,「這個世界在變,潮流在變,歷史也在改變,香港現在的問題不是說只有100萬元可以賺,而是要虧100萬元。拍電影需要很多錢,香港沒得拍。」

  「我們這一代很幸運,還有內地市場。」悲觀過後,陳可辛更多的是對如今電影環境的欣慰,「現在是我做電影20多年,第一次發現原來只靠講漢語的人看我的電影,就夠回本了!我覺得華語導演的終點一定是內地,因為這個潮流不會三五年就過去了。至少10年,10年後,我都快60歲了,肯定不做了。」

  談金融危機:電影流動資金只會越來越多

  去年6月,陳可辛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論壇上闡述過一個觀點,《投名狀》、《赤壁》這樣的大片可以繼續拍,但更健康的規模,應該是1000萬美元左右的投資規模,最多不超過1500萬美元。這樣規模的「大片」,本土市場的票房就可以達到收支平衡。「沒想到三個月後,我說的話就都兌現了。」陳可辛說的兌現,指著的是去年10月公映的《畫皮》。

  《畫皮》是去年的一個奇跡,但同時也有一種說法,《畫皮》的成功是個偶然。陳可辛說,這份偶然裡有它的必然。「這幾年我一直在說,把眼光放在中國,做好我們的市場。兩年前我還不敢說,但現在到未來的五年,我敢說,只要你有專業的幕後團隊,對電影這門生意有足夠的認識,沒有一個市場比中國更能保證你的回收。當然,前提是你的電影要把製作成本控制在1000萬美元上下,把內地市場作為主打市場。

  藍圖構畫得很美好,但在如今到處講金融危機的時刻,電影融資難道一點問題沒有?「其實看你用什麼錢。」陳可辛說,「我從來沒有叫過別人老闆,因為我找的都是"電影資金"。都是那些有戲院或者做DVD的人士的資金。我的影片對他們來說是"需要的貨品",有時候他們需要我的"貨",多過我需要他們的錢。所以,我們之間不是老闆和下屬,而是合作夥伴。而且這些錢一直都是在電影圈子裡的,如果按照我們現在每年30%的增長,這些錢只會越來越多。」

  什麼樣的資金會少?陳可辛說,那些非專業的,想著少買一輛法拉利,轉而去捧個女朋友當明星的,那種投資會越來越少。「所以現在擔憂的那些非專業資金、非專業製片人很多的問題,慢慢都會解決。」

  談監製《門徒》:我把爾冬升和劉德華拉在了一起

  如今,陳可辛經常飛赴上海,為自家電影公司的開山之作《十月圍城》忙碌。他說像他這樣的監製,香港並不多,因為從談劇本、找錢、賣片、宣傳、發行,各個環節他都會管。「監製就是要從生意上判斷這個片子的可行性,幫忙設想觀眾喜不喜歡,夠不夠商業。」以最近最成功的監製作品《門徒》為例,陳可辛說,監製爾冬升的這部電影,他做的就是兩個「說服」工作,「一要說服劉德華在片中演一個配角;二要說服爾冬升,用劉德華來演他曾經完全沒有考慮過用明星來演的角色。」

  爾冬升和陳可辛的組合緣起十幾年前,《新不了情》成功後,爾冬升主動邀約陳可辛,「當時爾冬升跟我說,我們兩個的名字加在一起,可以拍部電影叫《我愛你》。當時還設計了一個海報,爾冬升導演,陳可辛監製《我愛你》。」但那個計劃最後不了了之,具體原因陳可辛已經記不起來了。直到《門徒》,兩人終於有機會合作。「但我當時差點跟爾冬升決裂,就為了用不用劉德華的問題。」在陳可辛看來,《旺角黑夜》已經證明了爾冬升把握此類題材的能力,「如果《門徒》沒有劉德華,就是另一部《旺角黑夜》。多拍一部《旺角黑夜》,對香港電影工業,對爾冬升本人來說都沒什麼好處。依然會是香港700萬港元票房,內地收個1000萬元。」陳可辛想做的就是把《門徒》做成《旺角黑夜》的升級版,做成一部在內地、香港都能夠大賣的電影。「本來劉德華那個角色,爾冬升是寫給秦沛的。但我跟他說,如果你不用劉德華,你根本不需要我門徒》要做成一部大片,它需要有一張三個夠份量的男主角在一起的"海報",那樣觀眾才會認可那是一部"大片"。」最後事實證明,陳可辛的「辛苦」沒有白費,劉德華的加盟不僅為《門徒》在包裝上加了分,同時也給電影本身的質量加了分,形成了一個雙贏的局面。

  談好萊塢:要學習但不依賴

  《畫皮》教會了陳可辛一件事:所謂「大片」,未必一定要用「A+」演員(李連傑、成龍、周潤發),用一個A級別的演員(甄子丹),搭配幾個「A-」演員也可以成就一部大片。「觀眾看這麼多人,自然覺得是大片。《赤壁》也是,我後來算了一下,那些演員加起來的片酬,可能也就跟我《投名狀》那三個差不多。」

  頓悟到這一點,陳可辛說:「除非你的電影一早抱定要歐美市場,否則不必提高一倍製作費在演員片酬上。」於是,在後來監製的《十月圍城》中,陳可辛一氣找了12個男演員,但影片的成本還是控制在1億元上下。那是不是真的可以不要歐美市場?「也不是,只是不必刻意去討好。」陳可辛說,在接觸過好萊塢老闆的「審片」制度後,他覺得內地的審查制度還算是溫和的。「如果在好萊塢,《投名狀》完全不可能開拍,因為反主流。他們的主流電影,好人就是好人,好得不真實。」陳可辛說,華語電影為了擠進歐美市場,要妥協很多,「這跟兩地文化差異有關。」

  與其為了歐美市場篡改自己拍片的初衷,陳可辛認為不如認真面對「內地審查制度」,「為了內地觀眾妥協,為了內地審查制度改劇本不是一件沒尊嚴的事情。」

  電影創作不必為好萊塢而折腰,但陳可辛還是很贊同在電影工業的發展上學習好萊塢,「我們的工作室現在的做法就是學習好萊塢的製片公司,一下子準備十幾個劇本,然後等差不多都成熟了,再去找導演。我自己是導演,知道弄個劇本多麻煩。所以,我把劇本弄好,大導演也願意跟我合作。」   

原文網址:http://ent.sina.com.cn/m/c/2009-03-13/09322416963.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nly3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